德弗札克(Antonin Dvořák, 1841~ 1904)是代表捷克國民樂派的最重要音樂家。作品中到處源源不絕地流洩出令人讚歎難忘的優美旋律,德弗札克創作旋律的功力幾乎可與舒伯特比肩齊驅,只是在舒伯特甜美的旋律背後隱隱有著流浪與死亡的陰影;而在德弗札克的音樂世界裡,卻可以感到波西米亞草原的壯闊與芳香,總是充滿著陽光和開朗的氣息。
即使如此,德弗札克一樣有著他的愁,那是為了愛,一段未能延續的愛…
1865年當時二十四歲的德弗札克,成為兩姐妹的音樂老師。樸實的他愛上了十六歲的姐姐約瑟芬娜(Josefina Cermakova),開始了一段純純的初戀,然而約瑟芬娜並不鍾情於德弗札克,苦戀之餘德弗札克只好把這份真情化為一首一首的歌曲做為年輕的印記,將他的思慕之情轉化為 "柏樹集"(Cypresses) 的十八首歌曲,寫成之後他選擇珍藏而不出版。約瑟芬娜後來嫁給伯爵文學家考尼茲伯爵,而日後德弗札克卻娶了約瑟芬娜的妹妹安娜(Anna)為妻。
隱身在楊納傑克兩首弦樂四重奏作品唱片中,德弗札克的『柏樹』份外私密而動人...
到了中年的德弗札克始終記得初戀情人約瑟芬娜,甚至於在1887年,四十六歲的德弗札克將珍藏了二十餘年的18首歌曲挑選出其中的12首化為無言歌,譜成了弦樂四重奏《柏樹》( Cypresses for string quartet,B.152),裡面充滿了愛與愁,還有年輕的優雅的愛的回憶。這是我最喜愛的弦樂四重奏,動聽的程度比德弗札克另外一首知名的F大調第十二號弦樂四重奏《美國》(String Quartet No.12 in F major, Op.96)有過之而無不及。
我永遠記得弦樂四重奏《柏樹》的第一樂章《我知道我對妳的愛》(I know that on my love to you),小提琴唱出那段深情無限的歌調時,它就已觸動我的心弦了…
我始終找不到柏樹集(B.11)的演唱版本,唯獨有一回意外地在德弗札克《愛之歌,作品83號》藝術歌曲集的第二首,聽到了《柏樹》第二樂章的旋律,連曲名都一樣是《死亡陰影常駐心中》(Death dwells in so many a heart),曲子一開始就迎面而來的強烈旋律,彷彿控訴著命運的作弄,以及心中洶湧澎湃無法平撫的柔軟角落……
而愛的甜蜜、溫馨,分離的黯然、傷心,德弗札克密密地編織一張細膩也感傷的情網,宛如第五樂章《夾在書裡的昔日情書》(The old letter in my book),泛黃的信箋記載著多少往日的情懷。
德弗札克用音樂網住曾經的似水年華與青春歲月,讓永遠的戀人的嬌俏模樣長駐心間,正如第六樂章《妳是我燦爛的玫瑰》(You are my glorious rose)所歌詠的戀人模樣。
愛可以是喜悅歡暢、甜蜜如詩歌的,你問我為何高興地歌唱?若想聽聽德弗札克怎麼用音樂來表達?盡在第十二樂章《你問我為何歌唱》(You asked why my songs)。
愛,有時候就像心中說不出口的話語,於是德弗札克以兩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還有一把大提琴,親密地無言訴說愛戀,只有妳懂,只有愛過的人懂,只有過傷心往事的人才懂。第九樂章《一切都是為了妳,我唯一的愛》(You are only dear one, but for you),這是德弗札克的愛與愁。
著名的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有著德弗札克一生刻骨銘心的情愫
甚至到了生命的晚年,德弗札克依然始終惦念著約瑟芬娜,《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cello concerto in b minor, Op.104)正是德弗札克居留美國期間,懷念波西米亞家鄉及思慕約瑟芬娜的心情下寫成的作品,在1894年創作之初,即傳來了約瑟芬娜生病的消息,而隔年當德弗札克返鄉重新踏上波西米亞的土地時,初戀情人卻在不久後離開人世。於是德弗札克在慢板第二樂章以木管濃厚懷鄉氣氛烘托下,由獨奏大提琴演奏出纏綿悱惻的初戀情懷,對比中段由強烈總奏轉入小調時引用了作品82號四首歌曲中第一首《遺我獨處》(Lasst mich allein) 的旋律,表情十足地將思鄉情懷拉回殘酷痛失至愛的現實。回到波西米亞的德弗札克鄉愁解了,苦戀之情卻只能寄情於一闕大提琴協奏曲,也難怪在美麗的旋律當中,隱藏著如此強烈的憂鬱情緒。
{感謝樂友Woyte http://blog.roodo.com/woyte 慨然允許引用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