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版本為吉利爾斯與阿瑪迪斯四重奏成員的名演奏
布拉姆斯第一號鋼琴四重奏g小調, Op. 25
n是布拉姆斯在1863年完成的作品,基本上是屬於年輕時期的作品,當年由克拉拉舒曼擔任鋼琴在漢堡舉行首演,第二年布拉姆斯前往維也納,自己擔任鋼琴演奏舉行他的音樂會。
n鋼琴獨奏起頭的四小節,然後引入的弦樂像是 Op.8,不過最令人感動的是第四樂章吧:以匈牙利風的吉普賽舞曲為基調的旋律,中間的不同主題變化..........
n莫札特完成《g小調鋼琴四重奏》後近六十年﹐一八六三年﹐三十歲的布拉姆斯出版了作品二十五《第一鋼琴四重奏》。
n它跟莫札特那首都是g小調的﹐演奏組合也相同﹐都包括作曲家擅奏的鋼琴﹐皆以灰濛濛的沉鬱為基調﹑以光明與熱鬧結尾。除此之外﹐兩者有古典含蓄與浪漫淋漓的大分別。而且莫扎特的鋼琴四重奏是其成熟期作品﹐布拉姆斯這首則是早期創作﹐亦有典型的布拉姆斯早期風格﹐厚重﹑深摯﹑感情澎湃得「滿溢」﹐恍如呼之欲出的交響樂﹔
n從首樂章的四小節憂鬱樂句開始﹐一段接一段扣人心弦的樂句此起彼落﹐不斷變化而不現拖沓。
n第二樂章的無奈與尋覓﹑
n第三樂章的悠悠行板﹑
n第四樂章屬作曲家「招牌」的匈牙利舞曲式迴旋曲──中間還有一段蕩氣迴腸的旋律──都堪作這音樂長青的印證。
以布拉姆斯墓園為封面的管弦樂改編版
Brahms Piano Quartet, Op. 25
Orchestrated by Arnold Schönberg
n阿諾˙荀伯格甚至曾說第一樂章是自貝多芬第九以來最好的旋律,並將本作品改編成管弦樂團版本。
布拉姆斯 Op. 25 第一樂章
n快板,g小調,4/4拍子,奏鳴曲式
n呈示部
n第一主題:前四後六的核心主題,開門見山地表現出本樂章的特徵---不安感,一段接一段扣人心弦的樂句此起彼落,不斷變化而不現拖沓,於幽晦的色彩和熾烈熱情間徘徊。
n第二主題:由大提琴唱出如歌般的上行旋律,後句加入小提琴;接著由鋼琴反復,即以變奏形態再現,到達高潮時鋼琴 f f 落入 p;提琴以D大調表情豐富地演出第二變奏,鋼琴加入後帶向頂點,在頑固低音中進入更高潮,輕下來後在鋼琴琶音聲中,悄悄進入結束句。
n結束句:採第一主題之旋律動機,由鋼琴提問、絃樂作答,進行數回答問後,角色交換再進行數回問答。
n發展部
n一成不變地再次呈現第一主題,但旋即帶出一段未曾出現過的音樂,
n原在高音域出現的過渡材料,在此改於低音域發展,模糊化了但較具浪漫感;
n第一主題前句發展到達頂點後,軟下來在鋼琴聲中,由強力齊奏進入再現部。
n再現部
n由於發展部多次使用第一主題之前句,故再現部以其後句開始
n第二主題由大提琴帶出,鋼琴模進,音量減弱聲中,進入最漂亮的
nRauschen 樂段:第二主題的外圍聲響,暗示著旋律的進行,讓人有彷彿思念的人在遠方的感覺.........
n尾聲
n如呈示部結束句的問答句再次出現
n情緒昇騰中,以撥奏進入終止式,靜靜地結束。
布拉姆斯 Op. 25 第二樂章
n題為「間奏曲」( Intermezzo) 的從容快板,c小調,9/8拍子,三段體。
n間奏曲段充滿著布拉姆斯晚斯作品中常見抑壓的神秘氣氛,滿是無奈與尋覓。
n皆以短句呈現,且頻繁轉調,聽來頗有壓迫感。
n結構為 a-b-a-b- 結束句,a段為感情濃洌厚重的c小調,b段為明朗的 C大調。
n對比段 ( Trio ) 轉入清亮光明的A大調。
n間奏曲段以幾乎不變動的方式再現。
布拉姆斯 Op. 25 第三樂章
n流暢的行板,降E大調,3/4拍子,三段體,頗富Brahms的中期風格。
n如歌的A段中,提琴唱出感恩歌般的旋律,短暫的過渡後再現,鋼琴聲中輕輕踏入B段。
nTrio段是很優美的進行曲形態
na:扮演長大的導奏角色。
nb:節奏明確,正式踏入進行曲,開步前行。
nc:很短,由弦樂主導,有如過渡。
nb:主題再現,邁開得意的步伐。
nc:延伸樂句,在鋼琴強音中,大提琴徐緩吟唱,向著A段靠近。
nA段再現
布拉姆斯 Op. 25 第四樂章
n急板,g小調,拍子,匈牙利舞曲風的迴旋曲。
nA-B-A-C-A-D-E-C-D-B-E-C-D-C-A
nA:a-b-a,b 段由各三拍的前後句組成,在轉回 a 時的瞬間停頓非常迷人。
nB:借助A段結束句的兩個和絃厚重地發展,交錯出現著鋼琴快速的華麗樂段。
nA:a
nC:c-d-c,鋼琴忙碌快速地滾動前進,弦樂撥奏相隨,請注意分段時的漸慢。
nA:a-b-a
nD:e-f-e,偏重厚重的和絃表現,巧妙地轉入E段。
nE:g-h-g,慵懶萎靡的小酒館音樂。
nC--D--B--E--C--D--C:各段簡化進行,加速中四聲呼叫....彷彿 1-2-3-4----,打數般地叫出A
nA:久違之後,於前面七段簡化壓縮的樂段後激昂地再現,造成一種狂喜的感動。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