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卡爾‧李希特(Karl Richter,1926~1981)帶領親手創立的慕尼黑巴赫合唱團與樂團,自1958年開始與Archiv公司合作,孜孜不倦地地錄製了量大質精的巴赫宗教作品而備受推崇為巴赫音樂權威的同時,古典音樂界正悄悄蘊釀著一場寧靜革命:僅小他三歲的同輩奧地利指揮家哈農庫特(Nikolaus Harnoncourt,b.1929~),則選擇以深入考據力求重現巴赫年代本真演奏(authentic performance) 的角度,來表達他對巴赫宗教音樂的理解與崇拜。
無巧不成書的是,就在卡爾‧李希特創立慕尼黑巴赫合唱團的1953年,哈農庫特於同年創立了維也納古樂合奏團(Concentus Musicus Wien),並全力投入宣揚古樂復興運動。他在1965年將古樂詮釋的概念灌錄成《馬太受難曲》和《b小調彌撒》後,決定和今年年初剛過世的荷蘭大鍵琴家雷翁哈特(Gustav Leonhardt,1928~2012)共同進行一項破天荒的不可能任務:從1971年開始到1990年,以前後歷經二十年的時間,完整灌錄巴赫總數近兩百首的所有宗教清唱劇,次第完成逐年由TELDEC唱片公司的前身Telefunken發行,最終集結成60張CD的大全集,企圖心和完成度都超越了卡爾‧李希特壯志未酬身先死的Archiv合輯;這套大全集錄音被視為西方文明的重要里程碑,並因此啟動了日後賈第納(John Eliot Gardiner)、瑞霖(Helmuth Rilling)、庫普曼(Ton Koopman)等人相繼投入巴赫清唱劇全集計劃的風潮。
由於哈農庫特與雷翁哈特堅信十七世紀的路德派教堂絕不會允許女子擔任歌唱家,為了忠實呈現這個傳統,這整套清唱劇錄音中的女高音聲部都是採由童聲演唱,這種作法也成了這套錄音的特色,但這也正是我最不習慣的地方;考究返古的這整套清唱劇,當然會採用巴洛克時代的古樂器(period instruments),列席其中的古樂演奏家,包括直笛家布律根(Brüggen)、古大提琴家畢爾斯瑪(Bylsma)、小提琴家庫埃肯(Kuijken) 、大鍵琴家庫普曼(Koopman)等人,日後都成了古樂界叱吒風雲的知名獨奏家。
哈農庫特指揮維也納古樂合奏團:巴赫宗教清唱劇作品60CD大全集【TELDEC 825646994373】
進入八O年代後,復古思潮風起雲湧,全面地演變成為一場“本真主義演奏運動”,英國指揮家賈第納(John Eliot Gardiner,b.1943~)在《企鵝唱片指南》愛國主義的推波助瀾下聲勢高漲,儼然成了新一代的古樂共主與巴赫權威。但如以《馬太受難曲》為例,賈第納演完全曲只用了157分鐘,與1958年版卡爾‧李希特的197分鐘相比,兩者在長度上竟相差了40分鐘!足見賈第納變凝重為輕盈,選擇了以精緻細膩、近乎室內樂的纖細方式來表述巴赫時代的複調音樂。
崇拜德奧傳統厚重風格的我,還是無法接受這種輕盈的巴赫;竊以為如果巴赫在當年創作樂曲時,己經有現代鋼琴可選擇的話該不會還去彈表現力天差地遠的大鍵琴、如果有Stradivarius絕不可能還去拉音色瘖啞的巴洛克小提琴、如果有出色的女高音可以驅使何必要用童聲演唱;所以賈第納復古輕盈的英式風格,在我眼裏根本無法表現出崇山峻嶺的巴赫,不過用在當年就大獲英國青睞的韓德爾身上倒還蠻適合的。
1989年賈第納指揮英國巴洛克獨奏家樂團(Archiv 469 769-2) 回歸本真演奏引領復古風潮
1996年布律根指揮十八世紀管弦樂團 (Philips 473 263-2) 刻意返古卻落個味如嚼蠟的下場
延伸導聆
1982年賈第納指揮的韓德爾神劇《彌賽亞》( Philips 434 297-2)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