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馬太受難曲》(Matthäus-Passion, BWV 244)這部由巴赫(J.S.Bach, 1685~1750)創作只唱不演的清唱劇(Oratorio),內容是根據《馬太福音書》第2627章裏記載描述的耶穌受難過程,有【在伯大尼受膏、猶大的背叛、最後的晚餐、克希瑪尼園的禱告、耶穌的被捕與審判、彼得的否認、彼拉多登場、耶穌的判刑、十字架釘刑、耶穌的死與安葬】等場景。


        《馬太受難曲》的宣敘調摘自新約聖經的馬太福音書經文,聖詠與詠歎調則採用著名腳本作家皮坎德 (Picander, 1700-1764) 的詩歌,而這些詠歎調與聖詠恰恰是《馬太受難曲》最重要的部分。這部演出時間長達3小時的作品,唱詞複雜,下文試圖將《馬太受難曲》的全曲粗略地做一番導讀,供愛樂同好欣賞時對照使用。    






最受推崇的1958年版 卡爾‧李希特指揮慕尼黑巴赫管弦樂團(Archiv 439 338-2)


 



《馬太受難曲》的開場大合唱 是巴赫精心創作的結晶,仿如歌劇的揭幕序曲一般,節奏是進行曲式的,樂隊不停反復演奏的頑固低音上,交織對位著四個旋律,顯得那樣沉重複雜,象徵背負著沈重十字架的耶穌沉重行進的步伐,以及陪伴痛苦的信眾、押解的士兵和路旁圍觀耳語的群眾。


        我們可以將這首開場合唱分成三個層次來理解,第一層是合唱引領著錫安的姑娘們為耶穌的受難而共悲傷,第二層描繪了一群不明真相的異教徒在詢問,他們一連問了4個問題:誰?如何?是什麼?往哪裹?(Wen Wie Was Wohin?)第三層次是一首相對短小的聖詠,童聲合唱與女高音聲部一同唱起動人的悲歌《啊,神的羔羊》(O Lamm Gottes),音樂從e小調變成了G大調,並且以半音階進行,加深了悲痛的效果。這段合唱共有兩個主題交織進行,巴赫使用的是複雜的雙重對位法,他還用合唱團中的低音部分為基本旋律伴唱,達到了相當鮮明的效果。

第一部 (PART I) 至此才算正式開始,我們大致可以將第一部分為3個場景:在伯大尼受膏、最後晚餐、克希瑪尼的禱告以及耶穌被捕。
第一場景  在伯大尼受膏


        開始由福音史家敍述故事 (Nr.4),福音史家講述了在大祭司家中的密謀,大祭司該亞法同長老們商量如何誣陷耶穌,巴赫用一曲短小卻十分刺激的輪唱《不要在節期動手》(Ja nicht auf das Fest(Nr.5)著意刻畫陰謀家們不敢惹怒人民卻又痛恨耶穌、欲除之而後快的複雜心態。接著就轉入了伯大尼受膏的場面(Nr.6),這裏有一首壯麗的女中音詠歎調《悔恨交加》(Buß und Reu(Nr.10),動人的旋律使聽眾為之動容,這也是《馬太受難曲》第一部分中必聽的曲目之一。
       
福音史家講述了猶大為30個銀幣出賣耶穌的經過 (Nr.11),接著是女高音詠歎調《淌血吧,親愛的心》(Blute nur, du liebes Herz(Nr.12),這是《馬太受難曲》中十分重要的一段詠歎調,雖然篇幅不大,但它那抒情、淒美的旋律卻是在當時普遍流行的氣氛晦暗、悲悲切切的受難曲中非常少見的。



第二場景  最後晚餐


        接下來便是最後晚餐的場景,先是門徒問耶穌在哪裏過逾越節 (Nr.14).,然後正式進餐時,耶穌告訴門徒他們中有一個出賣了他們的老師,在這裏巴赫寫了一段精彩無比的合唱 (Nr.15),用賦格的形式表現了12門徒驚恐地接 連向 老師發問的場面,唱了11次「主啊,是我嗎?」(Herr bin ich’s),獨缺賣主的猶大;很難想像巴赫僅僅用了幾個音符就勾勒出如此複雜的場面,要使用語言,那真不知要費多少筆墨呢!在耶穌回答門徒問題之前,有一首合唱聖詠《是的,該被懲罰的是我》(Ich bin's, ich sollte büßen(Nr.16),這段聖詠以後還會出現,曲調原來是16世紀作曲家的創作。
       
猶大故作鎮靜 (Nr.17),他也來問老師自己不是那出賣耶穌的人吧,耶穌平靜地回答說:就是你。然後,耶穌要門徒吃無酵餅與喝酒,他告訴人們這是自己的肉體和鮮血。耶穌在這裏唱的一段宣敘調《你們喝吧,這是我的鮮血》(Trinket alle daraus)十分動人,雖然旋律簡單卻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在一首宣敘調之後,巴赫寫了女高音詠歎調《我要把心獻給你》(Ich will Dir mein Herze schenken(Nr.19),作曲家很懂得調節氣氛與情緒,寫在剛才悲劇氣氛濃厚的最後晚餐場景之後。


        從這裏開始進入基督在橄欖山的預言。先是這段裏有兩首聖詠,《請承認我》(Erkenne mich(Nr.21)與《你我同在》(Ich will hier bei Dir stehen(Nr.23),值得注意的是,巴赫選用的調性,前一首是E大調,後一首則是前一首的移調~E大調,這樣的移調在巴赫時代尚屬少見,巴赫希望通過這種手段獲得更加悲戚的效果。這音樂幾乎一樣的第21和第23曲聖詠,形成了馬太受難曲中心的聖詠合唱,以後在第536372曲又會用上,此曲之原詩為《滿受血創的聖首》。



第三場景  克希瑪尼的禱告以及耶穌被捕


        至此才算進入克希瑪尼禱告的場景,起先是一首男高音宣敘調《啊,這痛苦》(OSchmerz!(Nr.25),接著就是合唱聖詠《如此受難究竟為何》(Was ist die Ursach’ solcher Plagen),巴赫使用雙簧管配合長笛演奏出悲切的旋律來為男高音伴奏,同時,合唱也加入到背景之中,展現了門徒們的反省。現在,出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首出色的男高音詠歎調《我們要同耶穌一同警醒》(Ich will bei meinem Jesu wachen(Nr.26),雖然情緒上依然有些悲切,但可以聽出男高音顯得十分堅定,雙簧管用淒美的旋律引出抒情的男高音演唱,合唱則用平靜的曲調為男高音伴唱。
        耶穌開始了在克希瑪尼的禱告,在短小的宣敘調交待之後(Nr.27),巴赫譜寫了一個長大的段落,其中有許多首傑出的男低音宣敘調與詠歎調,如《救主匍匐在天父面前》(Der Heiland fallt vor seinem Vater nieder(Nr.28)、《我想使自己前行》(Gerne will ich mich bequemen(Nr.29)等。巴赫變換了作曲的手法,有時是小提琴、數字低音和男低音獨唱模仿三重唱的形式,有時又變成了男低音同管弦樂反復的分解和絃相呼應。


        耶穌第一次禱告之後回到門徒身邊,發現他們都睡著了,睡眠動機由合唱唱了十次,代表除了正要帶人來捉耶穌的猶大外,12門徒只有彼得警醒,耶穌十分難過,他勸導弟子要警醒禱告(Nr.30),這裏耶穌動情的勸導令人不禁產生一種奇特的敬畏感覺,此後引出了一首聖詠《神的旨意定要成全》(Was mein Gott will(Nr.31)。不難看出,在克希瑪尼耶穌表現出一個普通人的脆弱,面對死亡的痛苦他也產生了動搖,他一共三次禱告上蒼(Nr.32),每一次都更加堅定了為人類受難的信念,這也是《聖經》中特具人情味的一筆,巴赫將音樂寫得異常抒情、哀怨、淒婉動人,具有極為強烈的崇高的悲劇效果。

       
通過在克希瑪尼園的禱告,耶穌最終戰勝自己的軟弱,接下來就是逮捕耶穌的場面了。猶大出賣了自己的老師,猶大用親吻的方式出賣耶穌,巴赫為耶穌的回答譜寫了一條異常淒美動人的旋律,耶穌回答說 朋友,你為何而來!此後,巴赫在場景描寫後連續寫了兩段音樂表達情感: 一段是女高音、女中音二重唱《我的耶穌被捕了》(So ist mein Jesus nun gefangen(Nr.33),長笛與雙簧管演奏出悲劇性的主題,切分音節奏的弦樂作為背景,重唱的後半段唱到閃電啊,雷鳴啊一句時,原本行板的節奏變成了急板,合唱團突然爆發出排山倒海的力量,氣氛從悲切變成了無比的憤怒;另一段是一首聖詠,也是第一部分的終曲大合唱《啊,人們》(O Mensch(Nr.35),巴赫原本想用一首簡單的聖詠來做結尾,但不久他就改變了主意,他使用了一種後來稱為合唱幻想曲Choral Fantasia)的合唱形式。結構上十分自由,但情緒又回到了原先的悲慟之中。


 


第二部 (PART 2)  講到了耶穌被審判、彼得的否認、彼拉多登場、耶穌的判刑、十字架釘刑、耶穌的死與安葬,結構上也大體是依照這個次序來進行的。

       
開場是一首女中音詠歎調《啊,我的耶穌被帶走了》(Achnun ist mein Jesus hin(Nr.36),描寫了錫安的姑娘們尋找耶穌的場面,接著是一段傑出的四聲部賦格《你的朋友去了?》(Wo ist denn dein Freund hingegangen),純淨、樸素的旋律使人聯想到古代的牧歌,巴赫似乎沉浸在過去的美好歲月中不能自拔,這段充滿文藝復興情調的音樂令人流連忘返。


        福音史家敍述了耶穌被帶到該亞法府邸受審判的情形(Nr.37),接著合唱聖詠《人世欺騙了我》(Mir hat die Welt truglich gerich(Nr.38)直截了當地評價了這場鬧劇。由於得到了收買,兩個作偽證的人(女中音與男高音)登場了,巴赫用齊唱卡農的形式表現了兩個撒謊的人對耶穌的誣陷。(Nr.39)


        面對卑鄙的偽證耶穌保持了高貴的緘默(Nr.40),這裏有一首優秀的男高音詠歎調《忍耐,忍耐,即使是撒謊的舌頭刺傷了我》(Geduld Geduld wenn mich falsche Zungen stechen(Nr.41),在數字低音持續地進行中,男高音用堅定的語氣表現了耶穌面對謊言的態度。


        大祭司問耶穌他是不是上帝的兒子(Nr.42),耶穌正面回答了他的問題,雖然這個回答是宣敘調,但巴赫卻寫得較為複雜,實際是一首詠歎調,我們可以聽到管弦樂急速的模進伴奏。大祭司的回答是刺耳的,巴赫只用了簡單的樂器來伴奏該亞法虛弱的喊叫,隨後是群眾可怕的狂叫:他該死!


        人們粗暴地毆打耶穌,失去理智的群眾叫嚷著嘲諷耶穌(Nr.43)。但這個戲劇性的場面很快就被聖詠《是誰將你重傷?》(Wer hat dich so geschlagen(Nr.44)給打斷了。正義、質樸的人們對暴行發出了悲慟的呼號,在激烈的場面之後出現這樣悲劇性的、充滿人情味的曲調使聽眾的情緒暫時得到了平復。

        下面是"彼得三次不認主"的場景(Nr.45)。我們一定記得,耶穌曾經在最後晚餐時預言在雞叫之前彼得將三次不承認他,當時彼得表示這根本不可能發生。事實卻實踐了耶穌的預言,大祭司家的兩個女僕指認彼得是耶穌的同黨,彼得慌忙否認,最後是群眾(合唱)指出他是耶穌的同黨,彼得斷然否認(Nr.46),這時雞叫了,彼得領悟了耶穌的預言,他奪門而出放聲痛哭起來。


        接著是一首長大的女中音詠歎調《請垂憐我,我的神》Erbarme Dichmein Gott(Nr.47),這首詠歎調的開頭與彼得說的那句:我根本不認識那個人相仿,此後在獨奏小提琴的伴奏下女中音唱出了啜泣痛哭的情境。
       
作為穿插的段落,下面交待的是猶大的自殺(Nr.49,50),出賣者終於得到了報應。男低音詠歎調《把我的耶穌還給我》(Gebt mir meinen Jesum wieder(Nr.51),小提琴演奏出搖擺不定的旋律,我們仿佛可以看到悔恨交加的人們在呼天搶地地哀號。


 


        接下來的場景是非常戲劇性的審問耶穌(Nr.52)。羅馬總督彼拉多問耶穌,他是否是猶太人的王?耶穌回答,然而對於彼拉多後來的質問,耶穌保持了高貴的沈默。根據慣例,每年逾越節裏總督都會給猶太人一個機會,赦免他們希望寬恕的犯人,彼拉多也遵循了這一規矩(Nr.54)。結果,人們卻選擇了一個殺人犯,一個作惡多端的暴徒,一個應當釘死十字架的人,巴赫在譜子上標注整個合唱團要用最強大的音量喊出那囚犯的名字──巴拉巴。為了表現人們失去理智的集體暴力,巴赫使用了中世紀時禁止使用的三全音,目的只能是為了表現人們的邪惡。


        在彼拉多宣判之前,巴赫大大渲染了氣氛,他推遲了說故事的宣敘調的出現,而是插入了一段聖詠《這是何等不可思議的懲罰》(Wie wunderbarlich ist doch diese Strafe!(Nr.55),當彼拉多發問:他做了什麼壞事?的時候(Nr.56),女高音宣敘調義正詞嚴地回答:他叫我們行善事……”(Nr.57)接著的一首女高音詠歎調《我的救世主為愛而受死》(Aus Liebe will mein Heiland sterben(Nr.58)非常精彩,巴赫僅僅使用了長笛去配合合唱達到了言簡意賅的效果。


        然而,這些並不能解脫人們的狂暴,群眾更加倍地高喊:把他釘死在十字架上! (Nr.59)巴赫再次使用了全音造成了尖銳刺耳的音響效果,彼拉多遂宣佈釋放巴拉巴,並宣判耶穌釘死十字架。士兵們鞭打耶穌,並把他帶走了。這裏有一段女中音是詠歎調《如果流落臉頰的眼淚》(Können Tränen meiner Wangen(Nr.61),看到耶穌被鞭打,傷心的人們唱起了這哀憐的輓歌,樂隊伴奏全部採用弦樂,情緒上非常莊重、嚴肅。


        耶穌被士兵們強迫戴上了紫荊冠,士兵們嘲弄他是猶太人的王(Nr.62)。人們繼續鞭打耶穌,聖詠《啊,滿受血創的聖首》(O Haupt voll Blut und Wunden(Nr.63)表達了正義的人對耶穌受辱的氣憤與哀惋之意,這是一首寧靜的輓歌,也是整部《馬太受難曲》中最優秀的聖詠合唱之一。此後,耶穌被帶到了各各它,也就是骷髏崗,準備受難而死(Nr.67)

       
耶穌被釘上了十字架,人們還在他的頭上按了一面罪狀的牌子,上面寫著:猶太人的王耶穌! (Nr.68)接著,用心險惡的長老們掀起了人們新的狂怒,他們大聲叫喊:他救了別人,倒救不了自己。這裏,巴赫將合唱寫的異常激動、熱烈,掀起了一個新的高潮,這段音樂也是整部《馬太受難曲》最激烈的部分之一,而緊隨其後的合唱宣敘調《啊,各各它,被詛咒的各各它》(Ach Golgatha unsel’ges Golgatha(Nr.69)平靜安詳的氣氛卻與之形成極大的反差,造成鮮明的背離效果。


        耶穌受難的時刻來到了(Nr.71),象徵「光環」整部受難曲自始一直在耶穌唱宣敘調時隨著浮現的弦樂伴奏,在耶穌被釘上十字架後瀕死前消失,失卻弦樂光環伴奏的耶穌說了最後的一句話以利!以利!拉馬撒巴各大尼!”(Eli, Eli, lama asabthani!),在馬丁路德的德語新約聖經中,這段刻意保留希伯來原文,仿彿耶穌死前親口用母語說出一般的沉痛遺言;接著當福音史家翻譯這句話:「我的神,我的神,為什麼離棄我?」時,巴赫提高了四度,更增添了悲劇的氣氛。隨後的聖詠合唱《某日當我必須離去時》(Wenn ich einmal soll scheiden(Nr.72)採用了全曲多次使用的核心聖詠《滿受血創的聖首》主題再現,這也是最後的一次。


        緊隨其後的場面富有強烈的寫實性(Nr.73),巴赫描繪了耶穌死後出現的種種異常天象,山崩地裂,死去的人復活等等。樂隊中的低音絃樂器發出濃重的顫音,渲染出恐怖的氣氛。


        耶穌的遺體被他的門徒約瑟收殮,埋葬了起來,漸漸輕微起來的音響,彷彿將我們帶到了紀元一世紀的中東土地上,一切都已經過去,在永恆死亡的懷抱中,人們才獲得了安息與解脫。最後的一首合唱《我們落淚,下跪》(Wir setzen uns mit Tränen nieder(Nr.78)正是在安詳、輕柔的氣氛中漸漸淡去了一切塵喧俗事,所有復歸平靜之中。 (Nr.78)我們落淚、下跪,呼喚墓穴中的你,輕輕地安睡吧!疲倦的聖體,安睡吧,輕輕地安睡吧!你的墓穴與墓石,成為不義之心的褥墊,成為靈魂的安息之所。那裏,可以獲得無比的滿足,我們得以安眠。


        《馬太受難曲》這部宗教音樂中閃爍永恆光芒的偉大作品,以沉痛的合唱揭開序幕,歷經長達個三小時的戲劇性轉折,最後以安詳的合唱落幕,不僅見證了耶穌為世人殉死受難的過程,更深入地刻劃人性的光明與黑暗面這正是巴赫令後人景仰之處,也成就了這部作品有如絕世豐碑般的不朽地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愛音樂的非音樂人 的頭像
    愛音樂的非音樂人

    珍珠村民愛樂人

    愛音樂的非音樂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