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鋼琴家卡欽與小提琴家蘇克聯手演出的名盤
Violin Sonata No .1 in G, Op.78
布拉姆斯的第一首小提琴奏鳴曲創作時間,大約在1877-1879年間,
在這當中他先於1878年完成他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此曲於1879年首演,由作曲家自己彈鋼琴、姚阿幸演奏小提琴。
曲子推出時Brahms都已經40歲,可見他對小提琴奏鳴曲這類作品的謹慎程度,
事實上這算是他的第四首小提琴奏鳴曲,
但是之前在舒曼鼓勵下創作的前三首,
都在布拉姆斯愛惜羽毛的觀念下,沒有機會與世人見面。
很喜歡這張CD解說書封底就是布拉姆斯與姚阿幸
第一樂章 G大調、奏鳴曲式
呈示部:低迴多於激昂、冷靜多於躁進
第一主題群:從小提琴輕鬆的下行主題開始,
此曲就露出溫馨粘膩的感覺,展現它婉約妥貼的面貌;
鋼琴部分很穩定地敲出和絃長音,對比小提琴晃動感的主題
第二主題群:小提琴突然以雄壯的氣勢奏出,
然後立即以高八度加強音量重複一回
結束句:在第一主題的動機中結束呈示部
發展部:
以穩靜手法處現第二主題開始,減速後小提琴逐漸上行達明亮巔峰
鋼琴演奏完整的第一主題,予人以再現部之感
精采生動的對位段落,回單音旋律後陸續喚回兩個主題
第一主題以陰沈的g小調安靜地開始,在寧靜中結束發展部
再現部:
第一主題由小提琴以G大調開始
第二主題亦以G大調奏出
尾聲(CODA):微弱的開始逐漸加強音量,
再現第一主題達到緊張的頂點,充滿張力地結束。
歌劇女神卡拉絲傳奇一生最著名的角色正是貝里尼的諾瑪
第二樂章 降E大調,三段體
外柔內剛的樂章,儘管是民謠風的慢樂章三段體的簡單形式,
加上柔順緩慢的外貌,但是音樂的內涵卻是極為頑強的
A:
a:鋼琴獨奏抒情而平易的民謠風旋律,
總令我想起貝里尼歌劇『諾瑪』《Norma》中
最著名的詠嘆調聖潔的女神Casta Diva
b:小提琴以悲愁的情緒鋪陳著
a:小提琴拉奏民謠旋律略解哀愁
B:略加速為行板,轉到陰暗憂鬱的小調,由鋼琴獨奏開始,
出現舒曼式的送葬氣氛,幾乎讓人透不過氣來,
轉由小提琴奏出如泣如訴的旋律
A:回到大調慢板,改由小提琴以雙弦展開復現A段
Coda:送葬進行曲再現,小提琴回憶起民謠抒情旋律後,寂寥地結束。
費雪迪斯考演唱的布拉姆斯藝術歌曲集
第三樂章 b小調,迴旋曲式
鋼琴伴奏的十六分音符如同雨滴般,
連續地穿梭在小提琴變形自第一樂章的「呼吸間隙」節奏中。
而這一個樂章最精妙之處,也就在貫穿全曲的「呼吸間隙」節奏,
交織著綿密的雨滴節奏,在鋼琴與小提琴兩種樂器間流竄、互動、影響,
所呈現不可言喻的精妙。
暱稱「雨之歌奏鳴曲」,主要原因是第三樂章主題與滴滴答答的節奏靈感,
來自他的藝術歌曲「雨之歌」(Regenlied, Op.59/3),因而得名,
有著喚醒童年夢境的隱喻感。
第三樂章 極中庸的快板 b小調, 4/4拍子
迴旋曲式:A-B-A-C-A-Coda
A:小提琴拉奏變形自第一樂章的d音連續動機,
鋼琴伴奏的十六分音符如同雨滴般,連續地在其間穿梭,
形成「呼吸間隙」般的特殊節奏
B:小提琴奏出優美如歌的旋律,鋼琴隨即承奏復誦;
小提琴以連續音起始動機開展,逐漸減弱趨弱,甚至消失而呈休止,回憶主題
A:回復起動
C:以悠長的雙弦,拉長時值地奏出第二樂章之抒情民謠旋律,
然後壓縮發展加速;然後減速變暗回憶主題
A:主題明亮再現,進入略慢的中板
Coda:小提琴不顯鋒芒地一再重複連續音動機,直到結束。
留言列表